馬靈麗,出生于四川成都, 201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近年來,她著重于研究藝術品基底的物質感,并讓圖像附著于這類物質的過程、展現為自我與外部世界接觸、糾葛或分離的博弈。其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松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美術館、法國泰勒基金會等機構展出。
兩年前,馬靈麗站在今日美術館3號館10米挑高的中庭里,第一反應就是利用那個高闊的空間為個展做一個裝置。她設計了一個隔斷,做了一扇窗,拉開很多條晾曬衣物用的線,將大大小小的布懸掛在上面。她臨場發揮,往這些線上加一點、減一點,在偌大的空間里,感受著創作的自由。“那個當下就像在三維作畫,隨時添上一筆。”她回想,“大空間對我來說完全不是障礙。我對空間有著自然的敏感,作品進入空間以后,給予我的反饋也更明顯。”今年1月,馬靈麗正式搬進工作室創作,眼下正在畫的3米寬大畫,在工作室的空間里卻完全不顯大,“感覺這樣下去,我應該會越畫越‘大’!”她笑著說。工作空間的擴張意味著想象空間也變大了,可探索的材料和方式也變多了。目前創作中的大畫,是她的一次試驗。“我突然想把畫面上很具體的東西、有含義的形象都去掉一些,想畫得更抽象一點。我就畫‘布’本身, 拼接、晾曬起來的布。”她嘗試不同質感在絹上留下的印記,基底仍保持水墨顏色,但面上會加入噴筆丙烯、油畫棒。
馬靈麗正在工作室創作的絹本綜合材料新作品。
這種試驗想法來源于個展之后的一年,馬靈麗借由個展的梳理,第一次完整地回顧自己的創作。她畫了許多小涂鴉,想要尋找更為即興的創作方式:“以前用水墨絹本一層層罩染、裝裱、托裱,等待褪色、再補色的過程,有不少機械的動作,潛意識里一些直覺的東西似乎被抹掉了。”但她隨即補充道:“今年我索性弄來一塊大布,直接畫布上了。把想法變成實物,才更知道接下來要怎么做。” 對馬靈麗來說,絹本柔軟、輕透的特性正是一種特別的力量感,是很多其他材料無法替代的,她越發想要在這種輕透的力量中表達她自身的力量。她之前的作品多展現絹最軟、最輕的那一部分,但在目前的試驗中, 她的創作方式逐漸加重:“我并沒有打算遮擋絹的那一層輕,但我想讓輕、重同時出現在畫面上。以前我的作品通過圖像、影子在空間里‘看’虛實,但現在慢慢變成從質感、平面上‘感受’虛實,就像在一個新的維度上重新達到自洽。” 除了創作與“布”緊密相關的畫面,馬靈麗之前作品中的“眼睛”主題仍在延續,只是風格上有了較大的變化。
她曾在今日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折射的合唱》(局部)。
“現在的作品里有暗藏的警示,就像黑夜里出現的紅燈,有一種提醒、刺眼的亮,更炙烈。”她直言,丙烯調和的顏料,基本只會用黑、白、紅三色,偶爾再加一點黃,就完全可以成為她理想的畫面:“黑、白都是明確的顏色, 紅色則像火、像太陽,很直接。” 馬靈麗的轉變沒有停止,她能夠感受自己的創作靈感還在一點一點打開、一步一步更清晰。她找到更自然的創作狀態:“我以前畫畫是在桌子上,只有手在動,身體沒有動。還在家畫‘眼睛’的時候,已經需要靠在墻上畫了,因為桌子上看不到作品的全部。那個時候我就發現,繪畫的行為與身體、動作極有關聯,全身動起來,和只有手在動,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大空間里,繪畫的時候身體就像在舞動,暗含節奏。”而她也認為,近期的創作“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沖動,很想畫,也很需要多畫,心里的東西越畫越清楚,也的確更像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