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都 本科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綜合繪畫專業,2012年于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現工作與生活于北京。她先后在曼谷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MINE PROJECT等畫廊舉辦過個展與個人項目。她的作品也先后展出于費城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木木美術館、北京X美術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等機構。
看楊伯都描繪的“空間”,總會被畫面里那些虛虛實實的光影、門、色塊所迷惑,既真實又如夢似幻。而與她的交流,也從夢境開始,“我最近夢到奶奶住過的房間,我用意識為房間開了一些新的門,改變了一些陳設……”她說,就像是完成一幅繪畫。而她的夢里,層層疊疊的空間常是主角,她會陷入有著無盡開口的迷宮,或是穿行在一扇又一扇門之間……遇到有意思的夢,她會記住,待靈感和情緒來臨時刻,再將夢里的空間素材重新排列組合。“夢境與創作非常相似,使用已知的一些素材,用意識去塑造一個世界。” 從“在美術館”系列開始,空間是她畫不完的主題,亦是聊不盡的話題。這段緣分,始于年幼時從在出版社工作的爺爺那里得到一本《現代建筑畫選》的圖冊。她開始臨摹建筑效果圖,建筑與空間的線條,以及包裹的情緒,仿佛在她心里生根發芽,也讓她懵懂地思考起空間與人的關系。
楊伯都的作品《在美術館2021F》,100x150cm,布面油畫。
“小時候,我腦中經常會出現一個疑問:在我離開的時候,家這個地方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那是一種什么形態?如果空間不再受限于人的感官,那它又是什么?” 此后她系統學習藝術,走上藝術家的道路,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著問題的答案。只是答案沒有定式和標準,隨著時間在她心里流動變化著, 也逐漸清晰起來。她給我看在美國留學時期首次嘗試“在美術館”系列,畫面“空間”里明麗的色彩和跳躍的情緒,涌動著青春的荷爾蒙;而在她懷孕初為人母的時期,那個“空間”又透露著時間與精力被擠壓,但依然暗藏自我的生動氣息;在親人離開時,她的“空間”包裹著對于人生規律無可奈何的隱痛;而在她以更成熟穩健的心態面對自我時,“空間”里呈現出一種風浪平靜之后的超脫意味。她說不論是處在什么階段,只要拿起畫筆,她會為每一張畫都傾注一些“靈魂”。而為什么愛畫空間,對她來說,空間更像是一種孕育,一個容器。“一個空間里,蘊含著無限空間的可能性。我的每一張畫都孕育了一個世界,這是一種真實的感受。
楊伯都站在工作室里,后面是她正在創作的一幅作品。
那些讓我自己滿意的作品,都會給我帶來這樣的感受。” 她的創作方式,介乎于理性與感性之間。每一張畫的誕生,她會先打小稿,而將小稿實現到畫布上的階段,盡管大局已定,但仍會有不確定性,依尺寸、結構的復雜程度,有時很順利,有時需要攻克一些技術問題。這個時候,她也需要考慮一些先后疊加的順序,是“術”的階段,但手上的狀態仍是在控制中的。“我基本都會遵從自己的直覺,可能融入了百分之十的審時度勢。” 她也開玩笑說自己“畫過了各種建筑材料”,實則這種看似乏味但又極需技巧和耐心的描繪過程,需要藝術家擁有強大的精神內核。她這樣解讀:“描繪的過程,確實很像裝修的過程,是一個把計劃落實的工作。我在過程中不太會去改變已定方案,因為結果已經在小稿中被看到了,我只需要去做,并做出來。”往往這個時候,是她最快樂、安心的時光,如同她自己的形容,“我就像一個快樂的、聽著歌工作的泥瓦匠;或是一個朝向遠方的小島,按照自己節奏駛去的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