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4wiqo"></menu>
  • <nav id="4wiqo"><strong id="4wiqo"></strong></nav>
    <menu id="4wiqo"><tt id="4wiqo"></tt></menu>
  • 安邸AD

    最美麗的家 AD STYLE  | 2022.03.30

    藏在時間里的人

    藝術家劉軼然將自己的繪畫、收藏與 設計的器物結合到她的生活空間內,營造富有年代感的空間美學語言。 她對過往的迷戀與其創作是同頻共振的——保持在千禧年之前的懷舊狀態。

    陽光灑進院子和客廳,室內的靠背椅和戶外的長凳均為老家具。

    藝術家劉軼然在上海出生、長大,在老式洋房里度過了童年時光。上學時,她每天都會騎車經過市中心的一條小馬路,梧桐葉在風中搖曳。馬路兩旁是磚木結構的聯排老洋房,院門一關,就是私密天地。路過的行人隱約能瞥見高處的格子窗,抑或是窗戶那頭的虛影......小樓內的景象總讓人浮想聯翩。時間流淌了十余載,如今,軼然也搬進了這里的一棟小樓,并在頂層的“一室戶”公寓里租住了逾六年,敞亮的開間還附帶了一個小露臺。即便樓梯上下窄小,活動起來不及現 代化樓房方便,但整棟小樓都伴隨著幼時的記憶碎片,讓她感到舒適、親切。


    藝術家劉軼然,生活、工作于上海。 她與兩只寵物犬住在市中心的一棟三層高的聯排洋房小樓中,這里容納了家、工作室與展示空間的功能,她將小樓命名為“Silver”。

    2021年,小樓的一層與二層空置了出來,軼然考慮了許久,租下了一整棟洋房。她花 費了不少時間,將積攢多年的中古家具和器物妥帖地安置在小樓的每一層,繼而在空間各處展示自己的畫作,巧妙地構筑起融匯生活、創作與展示的空間(Home〡Gallery)。她將小樓取名為 “Silver”,區別于缺乏生活氣息的畫廊“白盒子”。這里是她的家,也是工作室與展示空間。在這兒,她畫畫、遛狗、收集燈、創造燈......以不同的方法捕捉光線在空間里的敘事性。


    客廳中,中古藤椅下方的球形燈帶有細條紋,是中古品。 后景過道中,兩盞玻璃燈都是主人自己設計的;兩根科林斯式立柱固定于墻上,增添了 物館式的復古感。空間中的繪 畫均為軼然的個人作品。 

    年輕的軼然擁有一個“老靈魂”。 她收集老家具,也收集中古燈具以及各種奇趣雜物, 在物件語言中找到自己的規則。 餐廳簡單地布置了一張老木桌和兩條板凳。柜架上的器皿大部分是老物件。

    有人大概生來心里就住著一個“老靈魂”,軼然即如此。在她的家中,除了電腦和手機,很難找到現代化的智能產品,甚至連影音設備都多是上個世紀的臺式電視或磁帶播放機。她在物件語言中找到自己的規則。軼然收集 老家具,也收集中古燈具以及各種奇趣雜物,包括掛盤、浮雕塊、古典風格的人像雕塑......“我喜歡帶點兒博物館 氣質的東西,它們經典恒久,其實有點兒‘上年紀感’。”她調侃道。工作之余,軼然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照顧兩只狗狗,她很少遠行,收藏大多通過海淘完成“。


    軼然享受老洋房里的生活,即便是上下窄小的樓梯,也都伴隨著她幼時的記憶碎片。

    20世紀60至70年代的歐洲涌現了一批新銳的設計,我的收藏大部分來自那個年代。”相較于其他中古設計藏家,軼然不太在意設計師的來頭,反而更加關注鉆研在材料里的工坊或手工藝人“。工業設計師在一個時間段內的創作其實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批量性,但手工藝人的階段性產出非常有限,形態上也存在一定的靈活度,而且流傳中有損耗率,這樣的作品在我看來更加珍貴而獨特。”談及收藏邏輯, 她解釋道。 


    手工吹制玻璃燈與石頭燈均由主人創作。 角落處有一臺老式索尼電視,軼然在上方擺了一個攝像頭,錄入的影像在電視機中即時播放。遠景中的四腿小圓凳來自非洲加納,品牌為Tekura

    她從收集的圖像素材中提取出元素, 并在其中融入個人想象與抽象化的語言, 形成現實與超驗交織的“圖片式”繪畫。 

    二層客廳中放了一臺老鋼琴,鋼琴作為帶有隱喻的特定物件,是軼然的靈感來源之一。

    二層客廳擺著一扇屏風,黑色基底將 自然風光、戲劇沖突、抽象意識流等繪畫元素框入一體。在繪畫以外, 軼然也自己做燈具設計,地面與壁爐上的燈就是她自己創作的。

    軼然對往昔歲月的迷戀與她的創作是同頻共振的——保持在千禧年之前的懷舊狀態“。在繪畫素材的選擇上,我更偏好20世紀60至90年代后期的主題,近年來,媒介從布面油畫逐漸轉向紙本創作,部分作品只用鉛筆創作,畫具越來越簡單,使作品更貼近單一、純粹的目的。”軼然把自己的創作題材與方法描述為“圖片式”繪畫:從 收集的圖像素材中提取出不知名的老劇場、被遺棄的空間或物品,抑或是陌生人的肖像,隨之融入個人想象與抽象化的語言,形成現實與超現實交織的烏托邦式畫面。她偏愛低飽和度的色彩,畫面中常常是氤氳著一層“灰塵” 似的朦朧感“。我的生活可能有些‘滯后’吧”,她說道“,我其實沒有刻意保持創作與生活在時間上的統一性,只是對往昔年代更有歸屬感。” 


    廚房里有一個定制的階梯形小木架,上面擺滿了各種原石。

    從左往右:黑色“雙子”燭臺、造型獨特的木質靠背椅,以及 落地燈,均為軼然從網上海淘得來的老貨。掛畫是主人自己的作品。

    連通浴室的過道里安放著一個小型書架,側旁是一架圖書館旋轉步梯。墻上的小畫為軼然創作的《無題》(2012年,紙本丙烯)。

    在繪畫以外,用各種材料創造燈具與“光”,是這位藝術家的小興趣。她青睞簡單、天然的材料,包括石材、瑪瑙、陶藝與玻璃等,以期達到渾厚恒久的質感。繪畫的專業背景,加上一些設計工作的經歷,軼然對燈具的理解始于古典繪畫里常見的燭光意向——光是驅散黑暗的精神象征。在她看來,燈不僅僅是為了照明,同時也把人帶入混沌的時空錯覺里。將燈具作為另一種美學語言的載體,捕捉光線在空間里的敘述性,這和軼然的繪畫創作是相 互成全的。 


    小樓三層是主人生活、創作的私人區域。畫架置于窗邊, 軼然只在自然光中進行繪畫創作。 

    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積累著時空“錯置” 的視覺經驗,這便是軼然的四季生活。 

    軼然的私人區域位于三層,她在這處一室戶公寓中居住了逾六年。床頭板是一張自制的茶幾,側立后搭配而成。

    軼然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小樓中,積累著時空錯置的視覺經驗——她對四季變化保持敏感,作為對時間流 動的感知標準。她不喜歡周遭環境發生劇變,譬如拔地而起的高樓或熱火朝天的基建。而她的活動范圍,多是在那 片永遠不會被拆除或大改的歷史街區,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讓時空停留在20世紀。除工作以外,軼然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閑暇時間用來整理圖片和影像素材,隨后便是睡眠。下一階段,我想描繪夢境——在放松的狀態下創作如同意識流一般涌現的圖像。 

    編輯 | 陳桑雨

    造型 | 宋揚Yann Song

    作者 | 陳桑雨

    攝影師 | 隋思聰

    轉載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版權為《安邸AD》雜志所有,未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王者体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