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沿著房屋的外線做了戶外木質軟榻,放一把椅子,在這里享受樹影的搖曳,是感知山中初夏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木質椅子來自丹麥的Carl Hansen & Son。
高地深,時節絕晚。”山中的季節來得 總比城市晚些,在前往小院的盤山公路上桃花還是一片春日的艷紅,季節的瞬間轉換仿佛令人置身于另一個世界。 欒蕓喜歡用“我們的小院”來稱呼這個自己在郊外的棲息地。小院位于延慶的香屯村,這里人口不多,幽靜怡然,村子后面是古長城, 蜿蜒起伏,保存完好的十三座烽火臺虎踞其上;村子向東南走一段便是大云峽谷,流水潺潺,倒映出滿溪的翠綠。
主人欒蕓,理工科女生一枚,在國家部委工作多年后,投入科技創業大潮,忙碌中在設計自家小屋時悟到室內之于“家”的意義,華麗轉身,志將成為將“美”與“功能”以“共情”融 為一體的設計師。
欒蕓說,遠離城市的車水馬龍,脫離現代線性時間對人的驅趕, 在這片空間里悠閑自得地享受“真空”般的時間凝滯是這個院子剛開 始籌備的期許。
吳海飛(左),建筑師,尚樸設計創始人。承擔過眾多大中型建筑設計, 擅長公共建筑設計及民宿設計,以產品化思維探索共創設計的獨特的理念,圍繞用戶需求精準解決設計問題和表達設計意圖并通過作品傳遞其獨有文化氣質。大嫩(右),獨立設計師, 其項目涵蓋商業與住宅空間。注重材質、色彩、光影的運用,喜歡多元化的設計。在工作中一 直思考如何用好的設計帶給人幸福感。
欒蕓是一個狂熱的旅行愛好者,疫情之前,她熱衷于探索世界各地的美麗,并喜歡在各類設計型酒店和民宿中體味當地文化。她鐘愛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每次在那里享受熱情奔放、開放融合輕松氛圍時,都會帶給她極大的治愈。但疫情的到來阻擋了她“向外”的腳步, 同時也隔絕了她脫離繁雜生活的途徑。為了擁有浮出庸常的機會,她一直渴望可以擁有一間度假屋般存在的院落。
享受自然贈予的同時,欒蕓也在盡力回饋自然:院子里幾十年歷史的香椿、棗樹都保留 在原地,之前舊屋子的磚瓦也都被二次利用,鋪成院子里的地磚。站在小院里,過去時光的脈 絡歷歷可見。
小院里的季節轉換總是安靜浪漫的, 伴著周遭的山色漸漸豐盈, 仿佛置身于另一片時光。
一樓的客廳是欒蕓小型中古家具展示廳,目光所及之處的大部分家具都是她和大嫩一件件從各地淘來的:法國lounge羊毛氈的椅 子,法國藝術家簽名的手工拓印茶幾,摩洛哥風情的黃麻地毯,德國 Thonrt木質藤編的搖搖椅......在落地窗灑進來的陽光下,這些家具的質地顆粒飄浮在光暈中,恍然間 似乎可以看見不同時光在這里形 成的多重曝光。壁爐上的19世紀手繪珊瑚畫作和黑檀木瓶、陶瓷茶幾都來自家居買手店回到二十世紀。
遇見這個小院完全是機緣巧合,幾年前欒蕓是香屯鄉隅香舍民宿的常客,和民宿主人吳海飛成為了朋友。一次閑聊中,吳海飛提到了這個院子,她和先生馬上就覺得這是他們夢想中的院子,躍躍欲試地準備把它改造為自己的一處棲息地。而好友吳海飛自然就成了這個棲息地最好的建筑師人選。吳海飛從事建筑行業已經數十年了,他接手的項目大多是博物館、辦公樓、文化中心這種大項目,面對如此小體量的院子,自然得心應手。
通往二樓的樓梯一側安裝了 茶色鋼化玻璃,不僅與棕色的木地板相呼應,光亮的玻璃面還會倒映出屋外的樹影,形成了由一幅長篇畫卷打造的小型藝術觀光區,在樓 下稍一抬頭便可以欣賞到。白色花瓶來自法國的Habitat。
從世界各地來此的中古家具, 件件充滿時間的浸潤, 更讓它們具有溫度,帶來切實的幸福感。
整面陽光毫無阻擋地傾瀉在客廳里,在不同材質的家具上形成異樣的折射效果。米白色的天然貝母吊燈來自Verpan,與定制的大理石餐桌和藤編櫥柜的米黃色系相得益彰,營造出淡然恬靜的氛圍感。法國1920年代的中古藤編餐椅,意大利1950年代古典高背椅和來自 Casala的羊毛氈餐椅環繞在餐桌四周。
院子的基地大致呈現為三角形,吳海飛便沿著本來的基礎形態建 造房子,在北面形成了一個斜角,自然生成了空間上的錯落,獨特又美 觀。這樣不僅為二樓露臺打造了更好的觀景角度,也與隔壁鄰居形成了視覺盲區,保障了私密性“。這或許就是順從自然后,它給予了一份善意的饋贈。”吳海飛笑著說。享受自然饋贈的同時,曾經學習環境科學與工程的欒蕓也在盡力回饋自然:院子里有幾十年歷史的香椿、棗樹都保留在原地,之前舊屋子的磚瓦也都被二次利用,鋪成院子里的地磚。站在小院里,過去時光的脈絡歷歷可見。
這里時常飄散著手沖咖啡氤氳的原豆香氣,在陽光下形成極好看的一團團云霧。廚房的櫥柜是現場用磚頭砌成后配了藤編柜門,櫥柜來自凱諾家具。
閑逸的咖啡飄來陣陣清香, 在這里,咖啡豆研磨度、萃取時間、水溫......都被充分考量。
浴室的整體色調與山體呈現一致,大嫩特意為窗戶中的“畫作”定制了顏色相宜的“畫框”。馬桶來自AXENT, 手持花灑來自漢斯格雅。
與大體量建筑一樣,吳海飛在小院的設計中也十分注重建筑與室內的和諧性。他還有個有趣的觀點:做建筑的大師到最后大多會專注到家具設計,畢竟人與室內會產生更“親密”的關系。在北墻是否開窗的問題上,考慮到室內保溫,他糾結了很久。北墻開窗無疑是對被動式建筑巨大的能量損耗,在形式美和能耗的平衡中,他還是無法放棄北面奇絕的山體景觀:北面墻體的窗戶外,就是山脈的一角,巖石的質地和紋路仿佛都觸手可及。望向窗外,便可以產生置身于山中的真實感與奇幻感。
浴室的窗戶外,就是山脈的一 角,巖石的質地和紋路仿佛都觸手可及。望向窗外,便可以 產生置身于山中的真實感與奇幻感。
2018年裝修市區新房時,欒蕓發現由設計帶來的空間變化,會切實地給人帶來幸福感,她對給予“幸福感“的室內設計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欒蕓與室內設計師大嫩(奚櫻)對南法優雅復古的熱愛為基點,兩人開始了興趣相投的共同設計。欒蕓期待在這里達成所有在第一居所無法實現的、略顯奢侈的愿景。大面積的院子和露臺看似犧牲了居住面積, 但是卻收獲了在城市中無法獲得的呼吸自然的機會;三個動線分離、完全獨立的臥室盡管有些不合常規,但是保障了各自的“主權”與私密。
二樓的臥室以簡單的米白為主色,墻上的壁龕放了一些欒蕓平時會用的香 薰蠟燭和淘來的手作陶瓷,與墻壁的同色系搭配簡潔又素雅。白色QUINTA 床蓋來自Celso de Lemos。
無問時光, 詩意地棲居在這片院落里, 自然帶來的平和, 現時在此凝結, 短暫地逃離時間的追逐, 四季也很慢。
二樓臥室的一角,也是欒蕓頗為得意的“戰利品”展示區。燈籠落地燈和淡褐色沙發分別來自意大利的Stilnovo和 B&B ITALIA。米色羊毛地毯出自設計曹峰之手,金屬臺燈則來自意大利設計 大師Angelo Lelii在1970年代的作品。
欒蕓熱衷于中古家具,她認為時間的浸潤會讓它們具有溫度,目光所及之處的大部分家具都是她和大嫩一件件從各地淘來的。法國lounge羊毛氈的椅子,法國藝術家簽名的手工拓印茶幾,德國Thonet木質藤編的搖搖椅。在灑進落地窗的陽光下,這些家具的質地顆粒飄浮在光暈中, 恍然間似乎可以看見不同時光在這里形成的多重曝光。
欒蕓是一個狂熱的旅行愛好者, 她鐘愛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所以為這間臥室賦予了南歐熱情奔放的 紅色,身處其中,仿佛通過任意門穿越 到了地中海沙灘上,自由地享受著北緯 40度的陽光。來自Foscarini的Lumiere 藍色臺燈,是設計師Rodolfo Dordoni 的作品;綠植旁邊的兩只陶罐,來自 ZARA HOME;淡粉色蓋毯來自Celso de Lemos;金色錐形漏斗落地燈來自意大 利的Azucena。
對應著建筑師的“處處設景”,大嫩和欒蕓也想充分利用空間在各處打造不同功能的“角落”。通往二樓的樓梯一側安裝了茶色鋼化玻璃, 不僅與棕色的木地板相呼應,光亮的玻璃面還會倒映出屋外的樹影,形成了由一幅長篇畫卷打造的小型藝術觀光區,在樓下稍一抬頭便可以欣賞到。門外沿著房屋的外線做了戶外木質軟榻,放幾個蒲團,便成了夏天乘涼的好地方,像極了《海街日記》里出現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