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4wiqo"></menu>
  • <nav id="4wiqo"><strong id="4wiqo"></strong></nav>
    <menu id="4wiqo"><tt id="4wiqo"></tt></menu>
  • 安邸AD

    最美麗的家 AD STYLE  | 2022.06.02

    四季到家

    在半木創始人呂永中、牛斌夫婦的“半木明舍”里, 時間與空間詩意地交織,人與天地仿佛緊密相連,家賦予了身心無限能量。

    家中院子里的“茅草 屋”是一間方便使用的當代茶室,用玻璃和鋼結構制成。

    碩大的地下車庫里繞了幾圈后,車在一個與別處無異的車庫門口停了下來。直到卷簾門緩緩升起,我們才篤信這里就是半木創始人呂永中和牛斌在上海市郊的新家。只見一個 猶如畫廊般的灰色空間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屋主夫婦正在這里等著我們。我們走上一 座幽暗、狹窄的樓梯,石板之間嵌著一些小石塊,仿佛行走在江南水鄉的小徑上,周遭的氣息似乎緩慢下來,我們的步子也不由放慢了。安安靜靜走了幾級樓梯之后,一個仿佛用石頭壘起的平臺在我們眼前逐漸開闊,我們心中不禁升起一種“回家了”的感受。 


    茶室一應俱全,富有古樸的氣息。

    這扇小窗是整間茶室的設計關鍵, 泡茶者的視線不再拘泥于眼前杯盞, 空氣與能量也自由流轉起來。 屋主、半木品牌創始人呂永中(右)與妻子牛斌(左)。


    “如果你們去爬附近的佘山,看到山體漸漸顯露,也許會和走在這里有類似的感受。”呂永中說道,“很多人都會忽視地下空間,但現在大家通常從車庫抵達家里。因此這里尤為重要,并不是車到家了,人就‘回家’了。”呂永中特意將車庫拓深了1.2米,又用樓梯和平臺延長這條回家的路,一步一景,構建了一條心理上的歸家之路。由小石 塊構成的地面也是他刻意為之的“,回家最重要的就是感到安定與踏實,有肌理的地面令人不用擔心摔倒”。順著平臺,沿著光線微弱的狹長通道,呂永中帶著我們來到屬于他的“黑茶室”,這是家里的三間茶室之一。平日里,他最喜歡在這里飲茶、思考,甚至做設計,一旁就是他的工作室。他還在茶室對面設計了半開放式庭院和吧臺。整個地下一層是他最常使用的地方,他特意不在此處設置洗手間,而是將其設置在地上一層。

    地下一層的黑茶室是呂永中為自己設計的,他在正對主人位的墻上開了一扇舊時食堂送菜時常見的小移窗,令人在泡茶時雙眼也有地方可以凝視、休息。

    在這個四層樓的家中, 不同空間界限模糊。 呂永中追求一種 “無大無小、無內無外、無上無下”的狀態。 位于地下一層的黑色基調的茶室是呂永中為自己設計的。收納架被特別設計為不規則的蜘蛛網造型,引入戶外的自然光,也透露著呂永中的小幽默。他在左側特別設計了一扇小窗,打開后為黑色空間注入靈動透氣感。當坐在茶席主人座泡茶時,視線可以望向遠方。

    “工作久了便走一走,將自己抽離出來,也許創作靈感就隨之而來了!” 走上一層便是客廳,我們的目光立刻就被外面郁郁蔥蔥的院子所吸引。院子深處矗立著一座“茅草屋”,看起來極富禪意。這是一座用玻璃和鋼結構打造的微型建筑,內里火爐、煙囪、空調等設施一應俱全。得益于自己近20年來對家具結構的鉆研,呂永中對茶室進行了極為細致的計算,多次制作模型后,在現場與經驗豐富的工人合力構建,令整間茶室具有絕佳的密閉性和保暖性。他還特別保留了院子里原有的一棵老樹,將茶室繞道而行。

    10多平方米的餐廳圍合出溫暖的安全感。 在客廳與餐廳越來越大的流行中, 呂永中和牛斌真誠地探索最適宜生活的尺度。客廳旁的小餐廳是呂永中一家人最常用餐的地方。餐桌椅是呂永中于2012年為半木設計的園林香桌鼓凳。桌子用燕尾榫制成,可以全部拆開。90厘米高的玻璃矮隔斷構成了舒適的空間關系。 


    正對院子的客廳具有良好的采光。沙發為半木出品,書架與地下一層工作室內的書架連為一體。


    若是坐在一層茶室延展而出的平臺上,你又會看到另一番光景。“對我來說,院子必須是人可以進入的空間,而不只是被欣賞。這間可以四季使用的茶室對我而言還象征著某種寄托精神的遠方。”他主動承擔起打掃院子的工作,每天清晨觀察小鳥在枝頭洗澡,看植物發生的細微變化,做一些運動,這些都令他無比愉悅。正如數千年前的中國古人一樣,他覺知到自己和土地的親密關系。 


    呂永中用溫潤的木頭與石材構成地下室前往一層的樓梯。 

    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光影不斷改變, 仿佛在空間中悠然起舞,交織出動態的時空變化。 呂永中的工作室位于地下一層,引入了部分天光。


    一層的茶室屬于女主人牛斌,其中擺放著半木出品的茶桌與單椅。

    反觀院子一側的客廳,它完全沒有傳統大宅的“氣派”,一組半木出品的沙發、一整面從地下工作室延展而來的書墻就是這里為數不多的 家具。沿著轉角處走上幾級臺階,便是一個僅有10多平方米的餐廳。一張剛好圍坐四人的圓桌是呂永中一家人最常一起吃飯的地方。沒有高背椅,沒有水晶燈,若干片90厘米高的護墻板將餐廳包裹起來,令人能看到客廳與院子的光景。這樣的圍合給人帶來一種溫暖的安全感,這可能 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聚氣”吧。在客廳與餐廳越來越大的流行中,呂永中和牛斌在自己的大宅中真誠地探索最適宜生活的尺度。


    工作室一角放著呂永中早年設計的單椅。

    工作室桌上放著呂永中最近正在把玩、研究的結構模型,墻上貼著他的手繪設計草圖。他計劃設計一些富有生活趣味的邊邊角角家具,來補充半木目前已有的產品類型。 

    “我想未來中國家庭的結構都是小家庭,因此,大宅也更需要令人舒適的尺度。”二層和三層分別屬于呂永中、牛斌夫婦和他們的女兒。呂永中在私密的居住空間里選擇了相對較淺的木色。他還特別在妻子的梳妝臺窗前栽下了一棵楓樹,使她在對鏡梳妝時也能看到四季流轉。在女兒房間所在的三層, 他為電梯增設了一扇移門,令女兒擁有自己的絕對隱私“。家應當是圍繞生活在其中的個人所展開的。” 


    呂永中在樓梯轉角處設計了架子,插上院子里的野花,一步一景。 

    呂永中特別在地下一層設計半開放式的吧臺,特別處理的鍍鋅板被用作酒柜門板。

    體現時間與空間的動態變化是書法、南音等中國藝術歷來的追求,呂永中也如此要求自己的設計。他曾細致觀察陽光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射入家中的情況,從而對應展開室內設計。技術也是為家中注入能量的重要因素。空調出風口、燈槽被呂永中巧妙地隱藏起來;樓梯轉角全被精細地車出圓角木作,有的已經產生圓潤的包漿;工作室中還特別設有可以直接吸走煙味的抽風設備;更不用說他精密的模數系統,在無形之 中構建出最為自然的空間比例關系。這些年來,呂永中始終都在思考身為設計師的作用。他曾在同濟大學接受基于德國包豪斯流派的設計教育,也受到涉獵廣泛的柯布西耶的諸多影響。他坦言“:小到家具,大到房子,吸引我的是它們和人的關系,其中涉及美學,更包括能量。” 


    呂永中選擇橘銅色和大理石來鋪就客衛墻面,這里可能是家中最為“鮮艷”的空間。

    在地下一層,呂永中特別設計的狹長通道通往戶外庭院,令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 

    “我覺得家永遠處在一種未完成的狀態, 正如我們尚未完成的生活。 ”主臥室本身是斜坡頂,呂永中特地用木材制作了頂面天花板。床為半木出品。臥室中還設置了影音功能,睡前他們可以在這里小憩、看電視。 


    已經相伴二十余年的呂永中和牛斌在兩年前遷居于此。“半木明舍是夫婦倆用心營造、并決定未來一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寄托著他們對家的理想。居住在此的日子里,時間和空間交織,花開花落,四季流轉,令他們可以用心感知人與天地的關系,修復自我,補充能量。正如牛斌曾經寫下的,他們設計這個家的初衷:溫暖、不言、接納、寧靜、柔和、穩定。 

    編輯 | 李君Li Jun

    造型 | 朱雋Judy Zhu

    作者 | 李君Li Jun

    攝影師 | 朱海

    轉載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版權為《安邸AD》雜志所有,未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王者体育在线